近日,记者所在小区有户人家在装修,有名泥水工一直在干活。上周日,房间里多出了一些欢笑声,泥水工带着孩子一起来干活了。爸爸忙着活,孩子在边上玩,这一温馨场景不禁让记者想起另一个孩子。
这个少年叫小毅(化名),婺城区人,是一名初中生。前不久,从外地回来探亲的姑姑,看到小毅的变化很大:经常出去玩,早出晚归,有时甚至几天不回家。出门跟家人也不打招呼,问他做什么去了也不说。有一次,姑姑在网吧里看到他在上网,但他坚持说自己在同学家玩。
孩子经常偷拿家里的钱
小毅的姑姑冯宁(化名)告诉记者,最让她跟父母担心的是,侄子老是偷偷拿家里的钱,有时还会一个人到金华市区来玩,然后身上的钱一下子花光。“我现在都怀疑,可能前几年他就有拿家里钱的习惯了。只是,我爸爸没有注意,养老钱没有放好。几千块呢可不是小数目,可能都被他拿去泡网吧了。最让人头痛的是,这些钱他几天就给你花完了。”
冯宁称,她哥哥嫂嫂在侄子年幼的时候离婚了,哥哥一直在金华市区做装潢,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管教儿子。有时三四天回家一次,已经很疲惫,根本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管孩子。侄子基本上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以前小的时候,老人还管得住,现在大了,老人已经力不从心了,而且她父母身体也不太好。
“去年,他在我那里玩过一段时间,那时感觉他还好的。”回想去年侄子在她家的表现,冯宁表示很惊讶,“一年不见,他的变化太大了。”冯宁表示,她没有带过这么大的孩子,不知道怎么教育侄儿。现在她回家探亲,希望尽自己的能力陪伴侄儿,教育侄儿。现在她一家人都很担心孩子以后会走歪路。“可是家里没有人有精力管教孩子,也确实不知道怎么管。”
家长应该积极管教
本报6138热线志愿者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程正茂、吕亚芳接待了冯宁和小毅。
当天做心理疏导的时候,小毅跟老师对话时,很配合,问什么答什么。但冯宁反馈,次日早晨,侄子又是招呼不打一大早就出门了,而且对家里人不是很礼貌。
“其实他的心智还小,看看蛮不错的一个人,就是坏习惯太多了,而且是原则性的问题,有点痛心。应该找个他比较信任的人好好管管,但不能硬碰硬。那天我叫他每天写一段话,每天看一页书,他答应我下次要来汇报情况的。姑姑这段时间要加强监督,趁早拉一把……”吕亚芳昨天跟记者联系,希望尽自己的力量,帮帮小毅。
程正茂说,自小父母离异,小毅可能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关注。而为了博得大人的关注,孩子可能会做一些讨好、欺骗的行为。孩子年龄尚小,但个子高大强壮,表面上看去很乖,什么事情都答应得好好的,而实际上做的又是一套,说明孩子已经有了跟他年龄不太相符的城府。偷拿家里的钱,且大手大脚花钱的行为,或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大人要想一下子帮孩子改变过来,恐怕有难度。
在小毅家,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,老人管不了,也没有精力管。孩子爸爸为了生计,又必须在外干活,缺乏对儿子的管教。姑姑算是有点现代教育意识的,侄子也算听她的话,但又不长期在金华。
程正茂说,孩子进入初中,家长的陪伴教育、督促引导很关键,因此,孩子的父亲虽然辛苦,最好还是能抽时间介入孩子的管教,并跟儿子重建亲子关系。
“在问题还不是特别严重的时候,大人积极参与管教,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来得及纠正。当然,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,也需要时间。”程正茂提到,孩子不能只是供他吃饱穿暖,不管不教孩子等于放养,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,家长需要细心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,正确引导、鼓励孩子做人、做事、成才、成长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、学习习惯,预防孩子往歪路上走。本报记者董金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