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6月5日,本报刊发抗战老兵口述实录之《杨元焜:一个少校军医的腾冲记忆》。那天早上,一个年过半百的长发男子,走进东阳巍山一个书报亭买东西,拿起一份当天的《金华日报》随手一翻,就看到了这篇报道。
他一口气读完,对摊主说:“这份报纸能不能卖我?”那是摊主自己订阅的报纸,仅此一份。摊主一犹豫,还是答应了。
这个人叫王沈明,55岁,东阳巍山人。很快,他就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,问:“能不能找到这个参加过腾冲战役的老兵?”对于云南在抗战中发生的一切,他都相当感兴趣。
王沈明告诉记者,他在云南工作了10多年,业余爱好就是搜集当地的抗战遗物,其中,有远征军老兵缴获的日军随军摄影师拍的照片,有奔波在滇缅公路上的南洋华侨志愿者用过的钢盔,还有许多都是美国援华物资中的军品。
从收藏电影道具到寻找抗战遗物
8月13日,记者和王沈明在巍山镇上碰面时,他开着一辆上世纪80年代产的老式铃木摩托车。在搜集抗战遗物之前,他最大的爱好,是收藏老爷车。最大的理想,是办一个中国老爷车博物馆。但是,迷上抗战遗物后,这桩事便不了了之。
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王沈明在上海闯荡,办过一家文化传媒公司,开始接触电影。当时,他的一个朋友正好是《鸦片战争》的制片主任,他被介绍到谢晋的剧组负责总务工作,跑腿、采购的活都干。“《鸦片战争》那部片子,是当年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,谢老当年就来我的家乡横店拍戏,也可以说,横店的辉煌,就是从那部戏开始的。”
由于是在剧组干总务,他就开始陆陆续续收集一些电影道具。“历史题材电影离不开历史原件,有原件才能进行复制,否则道具就会跟历史脱节。”
谢晋有一句话,让他印象深刻:“云南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。”他便打算去云南发展电影事业。2003年,他跑到云南,在丽江市白沙乡承包下一块200亩的荒地,准备搞一个电影拍摄基地。
2006年,《我的长征》剧组找到他,要在他承包的土地上拍戏。这部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,以一个普通的基层红军小战士为第一主人公,透过小人物的视点,折射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。在云南的取景地当中,就有白沙乡这一站。
2009年,王沈明向当地政府注册成立了“丽江市白沙乡玉湖洛克电影拍摄基地”。当时,他满腔热情,想筹拍一部电影《吾鲁肯———约瑟夫·洛克》。“吾鲁肯”是纳西语,意为“雪山脚下”。近一个世纪前,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·洛克代表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杂志,在中国进行了长达27年之久的科学考察和探险寻访活动,从1922年定居中国西南地区,直到1949年离开,被称为西方人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。
王沈明认为,关键是,他为美国地图署提供了详细的云南地理资料,为其援华部队提供了帮助。这部影片至今仍在筹划中。在搞电影的过程中,却让王沈明对于寻找和收藏抗战遗物,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。
他发现,云南在抗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比如滇缅公路,竣工不久就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,也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的必经之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“在云南打过很多著名的战役,比如腾冲保卫战、松山战役。这些地方,至今还留下很多抗战老兵,留下许多曾经与中国士兵一起浴血奋战的抗日军品。”王沈明说。
近4000件抗战遗物运回家乡
十几年来,他一直都在搜集这些抗战遗物。他觉得,这是日军侵华历史的见证物,值得永久珍藏。
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,王沈明觉得,光自己收藏还不够,不如拿出来与大家分享。6月,他在云南整理了自己的藏品,装了整整90个箱子,租了一辆货车,行程上千公里,拉回东阳老家。
记者看到,这些箱子把整个车库堆得满满当当,还有一些物品堆到了姐夫家房子的二楼。他从箱子里翻出两把军用小号:“这可是德国货。是德国军乐团的小号,作为抗战物资流入中国。”这两把小号,是他用一辆英国人在二战时用过的自行车换来的。
一个灰不溜秋的圆形物体,王沈明说,那是美国大兵的小排球,也是援华物资。当年在大西南的国民党部队里头,有不少是美国顾问团、军官,还有飞虎队成员,他们在投身中国抗战的过程中,依然会忙里偷闲娱乐一把。
不少藏品都是他从当地人手里找到的。一块军用毛毯,左右两边印着孙中山先生的名言: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。”这是他从云南宣威收来的,它的主人,曾是金沙江边上一个山村里的一位老人。
一顶南洋华侨志愿者用过的钢盔,坑坑洼洼,与二战时英军所用“草帽钢盔”颇为相似。“这个钢盔跟正规军的钢盔有很大不同,做得粗糙很多,这说明当时南洋华侨服务团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,投身祖国抗战的。”
几年前,王沈明在大理喜洲镇遇到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,他跟杨元焜一样,是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预二师的,李弥的部下。他参加过松山战役中的怒江反击战,在那场战斗中,他缴获了一个日本军用包,里面有好几十张照片,是日本随军摄影师给日本兵拍的。一些泛黄照片背后写着日文,有的是被拍摄者的名字,有的是日本官兵与自己妻儿的合影。
这一整包照片,最终被他买了下来。箱子里,有一顶日本关东军军帽,帽子内里印着主人的名字:西泽浪冶。那是他从一个东北人手里收来的。为了找寻抗战遗物,他甚至跑去腾冲山野,在那片曾经的战场上找了好几天。
想找块场地办一个抗战物品展
王沈明认为,在浙江当地,抗战遗物相对比较少,而在云南,战事较多,这类物品相当丰富。几千件藏品运回老家了,王沈明打算办一个抗日物品展,让家乡人也能看一看。
但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展出场地。“放下这些藏品,起码得有500平方米的展厅,不好找。”他希望能和热心人一起,为纪念抗战胜利多做一点事情。找到合适场地办这个展览,他觉得这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