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义乌网>浙中>新闻 正文

为何十年才建好?为何镇馆之宝是个萤石球?

发布时间: 2015-09-29 17:48:30 来源: 钱江晚报 作者: 通讯员 吴孟洋 记者 朱浙萍/文 特约记者 葛跃进/摄

  昨天上午,历时多年建设的金华市博物馆正式开馆。从2005年听到建设博物馆的消息,到2008年看到博物馆大楼落成,再到昨天终于走进博物馆,金华人一等就是近10年。上周,钱江晚报记者已提前探秘,介绍了博物馆展厅布局和一些主要看点(详见《浙中城事》9月25日5版)。

  博物馆“十年磨一剑”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,金华博物馆最重要的特色是什么?昨天记者独家专访了副馆长徐卫,揭秘背后的故事。

  徐卫于198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,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工作。2008年到金华市文物局后,开始接头博物馆筹建工作。

  今年年初,全市文物工作大会上,徐卫当着全市领导和文物系统人员立下“军令状”:今年不把博物馆开出来,就引咎辞职。昨天博物馆顺利开门迎客,作为主持博物馆工作的副馆长,他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地。

  ●博物馆建设为何花了近10年?

  徐卫:博物馆项目从2005年启动,2008年大楼建好,之后很多年一直没有开馆。很多市民都有疑问,为什么就是不开放?

  博物馆从无到有是很难的。正确的做法是,首先要有陈列大纲,才能照此设计博物馆空间格局。由于交钥匙时工程土建已经完成,空间布局不够合理,缺少公众上下楼通道,为陈列的设计和展线的安排带来了很多困难。没有陈列大纲,变成展陈内容要去符合空间格局,这成了最大困扰。一部分结构只能重新拆除改建,前后花了1年。

  因为要内容迎合空间,展陈工作就没那么顺利。我们花了大量时间,走访调查,收集海量文化历史资源。聘请国内顶尖策展团队,经过艰难磨合沟通,最终才确定目前的展览格局。前期调研工作可以说耗费时日。

  ●在这背后你们付出了哪些心血?

  徐卫:博物馆建设过程中,上上下下许多人付出大量心血。文物局举全局之力,领导亲自挂帅奋战在第一线。今年春节后,主要工作人员一天都没休假,加班加点到凌晨是常事。

  为了寻找陈列资料,我们工作人员曾两次,3天时间横跨3个省,搜集陈列资料,简直是马不停蹄。还有今年元旦,为了把一批文物送到沈阳去修复,我们几个人连夜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,就像古时候镖局一样,押着这些文物,晚上都不敢合眼,在沈阳零下20℃的大雪天里度过了元旦。

  文博工作很专业,也很细琐,比如展厅里上千盏灯,大家看去没有差别。其实每盏灯的亮度,都要根据文物的性质、适合参观的角度进行调整,每个细节都要到位。

  这类事情不可胜数,博物馆是几代文博人的心愿,虽然艰苦,能在我们手上实现,也是一种幸福。

  ●设计思路是什么?

  徐卫:大家从博物馆大门进来,可以在右侧导览图上方,看到金华著名诗人艾青的木刻头像和一句诗: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

  其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和布局都来自这首著名的诗。5个展厅分别从历史学、地质学、古村落、工商文明、文学艺术等角度,来展现和解读我们深沉热爱的金华大地。

  如果把博物馆比作一道文化大餐,那么展现大历史的“八婺古韵”展厅是一道大菜,其他“神奇大地”、“乡土民风”、“百工之乡”、“诗书传家”4个可以说是精致的小菜,每个展厅都别具特色。

  目前博物馆藏有文物与古籍共37000余件(套),其中有不少国家一级文物,还有许多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珍贵文物,就请大家进馆仔细看吧。

  ●“萤石球”什么来历?

  徐卫:这个“萤石球”是一个名叫邵林波的金华籍企业家捐赠的,直径1.82米,重9.1吨,如此大体积的萤石球极为罕见。武义是“萤石之乡”,萤石是金华大地下蕴藏的最具代表性的矿石。把它放在大厅里,一进来就有种“蓬荜生辉”的感觉。

  金华博物馆从筹建到开馆,得到很多人支持,爱心市民捐赠一直没停过。今年自4月发布文物征集公告以来,博物馆共接收到来自56位民间藏家和热心人士无偿捐赠的藏品580件。其中浙师大老校长蒋风一人就无偿捐献藏品156件,很多“传家宝”连饭吃不饱时他也没舍得卖。还有金华已故著名画家陈松平的女儿陈望群将父亲52幅书画作品和34幅手稿无偿捐献给博物馆,开馆这天自己还坐着轮椅来参加,真的让人非常感动。

  
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
编辑: 何冬圆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:0579-85516611 Copyright © www.zgyw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:浙网信办[2015]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-1 中国义乌网&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