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的同情心有没有底线?答案是有的,比如说安徽女子李娟被狗咬这一事件,在最初的版本中,她是为救小女孩四肢被撕咬,四肢上的肉几乎被咬光。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其见义勇为的肯定,她收到了超过80万元的捐款。
但随后事情出现反转,李娟被曝是被男朋友养的狗咬伤。事件持续升温,百名捐款者组建QQ群,欲报警追回善款、诉其诈捐。律师表示,其男朋友涉嫌民事欺诈。
李娟还是那个李娟,被狗咬还是被狗咬,但为什么捐款人的情绪前后反差那么大?说到底,是因为人们感觉到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。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一开始李娟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事情的经过,然后述说目前的窘迫,虽然捐款的额度可能没有现在那么多,但肯定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的。
谚语说,以一个谎言作为开始,必须要用无数个谎言来维护这个谎言的真实性。而第一个谎言被戳破了,其带来的后果其实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的,如果这个谎言越来越真,那么李娟也许会成为一个英雄,也许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,但在泡泡被吹大之后,它破灭时的盛大想来都让人惶然。
如果客观一点,我们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述,可以把这样的事件当作是一场不成功的营销:被狗咬是营销的主题,救人是一种包装,而且从根本上来说,救小女孩这一包装的创意颇具看点,然后,产品就这样被推销出去了,但产品是假冒伪劣的,最终,营销事件破产,营销者为人所诟病。
从事件的本身来说,最大的错误在于它违反了事物的规律,也违反了道德的底线,滥用同情心的后果就是人们不再给予同情。
但实际上,事件中的焦点人物李娟依然是值得同情的,李娟被狗咬也是真实的,甚至在遭遇这样的悲剧后,对这后续的捐款和事件的发酵她可能一无所知,从这个角度来说,遇人不淑的她遭受了双重伤害。
如果我们想到了这一点,那么对该起事件的几位当事人完全可以区别对待:对李娟,她依然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,而她的男友,我们完全可以控告他的欺诈行为。
实际上,对于很多未经证实的捐助行为,我们都还是要长一个心眼的,同情心的滥用,也会成为一种暴力。
在捐助人揭露欺诈行为的时候,也许我们可以更理性一点的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,一方面是李娟被狗咬到如此惨烈,一方面是被欺骗后的愤怒,但我们不应该雪上加霜,好心不能办成了坏事。
如果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事情的经过,然后述说目前的窘迫,虽然捐款的额度可能没有现在那么多,但肯定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