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的国庆长假,刚刚开门迎客的金华市博物馆成了众人参观游览的大热门。据工作人员统计,国庆假期,每天进馆人数基本在5000人以上,10月6日更是达到了6000多人,这还没算上小孩子,如果算上每天有近万人涌入博物馆。原本门庭冷落,十年也未必去一回的博物馆,如今却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十一长假的出游选择。博物馆遭遇的冷热两极化,正是其转换为文化启蒙的转折点,我们称之为一个新的时间节点。
其实不仅仅是金华的博物馆,全国的各大博物馆甚至是故宫博物院,也站在了此次博物馆文化启蒙的节点上。5年之前,故宫每年的观光人数就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400万。直到今年,刚好时值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,“《石渠宝笈》特展”作为纪念周年的18个展览之一,更是达到了参展火爆的高峰。虽然这并不是故宫第一次“晒宝贝”,每天却仍有很多参观者顶着大太阳排队6小时只为看一眼展览。如此火爆的情形,确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。
就在几年前,门可罗雀还是博物馆的常态,偶尔一次的出入,也多半是因为学校或者单位的强制性安排。博物馆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,也大多是阴暗、空旷和陈旧的。十年如一日的布景和从不更换的展品,也造成了大多数市民十年也未必会去上一回的尴尬局面。
翻开博物馆的历史,其实不难发现,它是一个由精英欣赏到开启民智的演化过程。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讲,博物馆“museum”的意思是缪斯女神的神庙,任何一个用于音乐、美术、科学或提高学问的地方都能称为博物馆。可是在英语里“museum”则变得非常特殊,专门指代收藏和展示科学标本、艺术品和奇珍异宝的场所。如此“高大上”的地方,最初只服务于学者,其次才是公众。这也难怪大英博物馆刚刚开放的时候,参观人数每天限制在30人,不但需要门票而且必须提前预约,无票无预约的普通民众就算有心想要接受艺术的熏陶,也有心无力。一直到了纽约兴建大都会博物馆时,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开始被重视起来。
从一开始只服务于学者们的“高大上”场所,到如今普通百姓免费进入的“平民化”地点,博物馆经历了质的蜕变。也正是种“脱胎换骨”的蜕变,带来了博物馆冷热两极化的巨大差异,成为了博物馆文化启蒙的一个新的时间节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