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观金华市博物馆;民俗村观赏民俗表演、体验民族舞蹈;迷农农场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,男生加柴生火,女生刷锅洗菜大显身手……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子们在这里,感受到了金华丰富多彩的文化。

  多元文化碰撞出欢乐的火花

  五彩斑斓、手工精致的畲族传统服装一字排开;镰刀、竹竿伴着锣鼓声,演绎出地方特色十足的粗犷舞蹈;鼓声、竹竿打击声、尖叫声和笑声中,上演一场节奏感十足的竹竿舞……

  “咚咚哒,咚咚哒,咚咚哒。”鸽坞塔村文化礼堂里,动感的鼓声伴着竹竿打击声响起,穿戴着鲜艳精致民族服饰的村民们跳起竹竿舞。现场热烈的气氛引得学子们情不自禁地加入,室内场地不过瘾,大伙儿还扛着竹竿到室外广场上,海外学子、村民、志愿者打成一片,一片欢腾。

  保加利亚美女玛丽娅是人群中玩得最嗨的,穿着高跟皮鞋的她,拎起裙子在竹竿间舞动。“鸽坞塔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服装是彩色的,村民是热情活力的。我喜欢这样一群能给自己找到愉悦生活方式的村民,这在保加利亚人安静的性格里是难得一见的。”

  “在金华的每一天,我都会收获惊喜。在距离如此之近的传统村落,保留着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色。鸽坞塔村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让我兴奋,而寺平村的淳朴温厚很温馨,我很惊喜地看到在金华有这么多文化的碰撞。”玛丽娅说,当自己加入这个舞蹈,就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,这样的热闹愉快最让人心动。

  当了解到这个只有83户人家的小村竟然有7个不同民族,她表示,正是这样的多民族构成,让地方文化多元化。“多民族文化碰撞出的火花,让鸽坞塔人拥有独特的热烈快乐。在这里,你时刻兴奋,永远不会孤单寂寞。”

  博物馆细节设计富有人文情怀

  美国学子米歇尔从小学习中国传统舞动,鸽坞塔村民们表演的传统民族舞蹈让她惊艳,少数民族服饰让她想起了童年时的学舞经历。“在美国,也有不少人学习中国传统舞蹈,老师是中国人,演出服饰也都是从中国购买的;但那毕竟是演出,我很高兴今天能看到地道的民舞,因为这不是演出,而是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。”

  米歇尔说,在金华的两周多时间里,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华文化中,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。她提到在不久前参观金华博物馆的一段经历。“在美国,我参观过很多不同博物馆,但金华博物馆现代化、人性化的设计,以及场馆内容设置上的人文情怀,让我很惊艳。”

  她注意到博物馆的一个小细节,在分馆的不同区域介绍区前,都有一个半圆形的透明罩,实际上这个小家伙是带有红外线感性器的传声装置——当区域内没有参观者时,录音介绍安安静静;当参观者走近半圆形球体下,它会自动开始介绍当前内容。“金华博物馆的建设运用了现代化高科技和节能环保思维,这很先进,也非常人性化,既考虑到了参观者的了解需要,又能使整个场馆安静和谐,真是一个创造性的设计。”

  在参观金华博物馆时,印度学子马雅诗说,这是自己见过最棒的博物馆之一,精美的展品和内容的设计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精彩。

  德国学子史茉莉听说金华博物馆是以爱国诗人艾青的诗句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”作为设计理念,安排了五大场馆,表现出赞叹和惊喜。她认为,把展示城市历史人文的公共建筑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诗词结合,是一项极具想法的设计。“这就是文化的动人之处,文化不是静止的,它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赋予更多内涵,但又串联传承着这座城市千百年的历史。”

  让金华的历史文化遗存走向世界

  金华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金华有着1万多年的文明史,两千多年的建制史,可以说是人文荟萃、名人辈出,素有“东南文献之邦”之称。市博物馆是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点工程,是一部全面立体、直观形象地了解金华的历史教科书。开馆以来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捧,短短一个月时间参观人数达6万多人。

  我市还加大对文物、古建筑的保护、维修力度,近年来先后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太平天国侍王府,省级文保单位滕氏宗祠、徐氏宗祠、李友邦将军办公处旧址、邵飘萍旧居,以及多处市级文保单位进行维修,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,基本排除各种险情,使各文保单位得到妥善保护。经过维修的部分文保单位还进行陈列布展,向广大市民开放。

  该负责人认为,“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”项目的开展,让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,走进金华市博物馆,令他们对金华的历史文化遗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,并将历史文化遗存与我市的文化发展、旅游发展相结合,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。通过海外名校学子的宣传,也能令我市的历史文化遗存走向全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