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提起今年79岁的周垂训,浦江县郑家坞镇杨家村的村民都很感慨。这个老人在过去的十六年间,不顾风吹雨打,为村里订阅报纸、杂志的数十农户发放报纸。这位村民口中的“老报农”每月领到的补贴仅仅是160元,却为村民解决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。
周垂训说这一切缘于一张“电视报的烦恼”。上世纪90年代末,电视报在农村十分受欢迎,杨家村也不例外。全村300多户家庭中,当时订阅电视报的农户达到140多户,一时间,如何让大家能及时收到报纸,成为村干部们的一桩心事。1999年,在一次村会议上,有村民反映送报纸老出错的问题,当时年过六旬的周垂训站了出来,表示自己已经退休,可以腾出时间先送几天。
由于连续几天送报纸没出差错,村里人对老周很放心,希望他能继续送下去。看到村民信任自己,周垂训心软了,决心坚持下去,而村里给出的报酬是每天两元,作为对鞋子磨损的补偿。周垂训二话不说就答应了,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六年。
为了提高效率,这位只上过三年半小学的老农认真记下订阅农户姓名、报纸种类、远近位置,同时在家门口自制了铁篮子,专为接收邮递员送来的大量报纸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电视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订阅报纸的农户也从百余家减少到三四十家,但更多种类的报纸、信件开始走进村民的生活中,周垂训的工作量不降反增。村里几次提出增加报酬,都被他拒绝了,“钱多钱少能用就行,每天走走路、锻炼身体也挺好的”。老周自己粗略算了下,每天送报纸的时间需要一个小时左右,至少步行两公里。
2013年,这位老报农终于多了一份100元/月的补贴,“老周,其他村只要送几户就好了,你们杨家村要送这么多,不划算啊。”附近村民碰到周垂训时,时常为他“打抱不平”。每到雨雪天,订阅报纸的农户也忍不住劝他:“天气不好,你过几天一起送也行。”可周垂训依然天天送报,从不间断。
2014年4月,周垂训不慎摔倒住院,卧床一个月,在城里上班的小儿子每天抽出时间赶回老家,和母亲一起延续父亲的足迹。“我自己也从报纸中受益良多,有些好知识多看看,不能错过了。”周垂训说自己也收获了很多。
“只要我的脚还能走,我都会送下去,哪怕八十、九十。”过了这个年,周垂训就将步入80高龄的行列,可他却没想过放下这份苦差事。当问及接班人的问题时,这位讲话和蔼的老人突然严肃起来,在他看来,接过自己班的人需要做到三方面:老实、勤恳、不怕辛苦。“以后换成谁送报纸,我都要监督,看合不合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