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阳,“农商银行”红十字应急救援队(以下简称“东阳红十字救援队”),当初带着“玩儿”的性质组建,却在救援道路上越走越来劲。通过两年多的努力,赢得了“搜救专业、装备齐全、救援用心”的群众口碑,先后被省红十字会授予“优秀志愿者团队”集体称号,荣获东阳市举办的“最美东阳人”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等。
初衷———
带着“玩儿”性质
却越走越专业
2013年5月,东阳民间红十字救援队成立,刚开始只有9名队员。
救援队秘书长陈晓晗说,那几年,全民户外运动发展较快,参与户外活动的市民越来越多,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。“许多地方成立了民间救援队,对于尚没有救援队的东阳也很需要。”
当时,救援队成员主要是户外爱好者、无线电爱好者、专业搜救人员等。这样的队员组成,也为后来救援队发挥专业所长打下基础。
在这支救援队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,无线通讯是最拿手的。根据救援所需,救援队研发了应急救援APRS离线作战系统。这套系统的优势是,在断水断电、脱离网络的情况下,照样能进行队员定位和掌握已搜救过的范围,节约时间和提高搜救效率。
今年4月,首届浙江应急救援APRS离线作战指挥培训研讨会在东阳举行,东阳红十字救援队将这套价值18万元的系统免费分享给来自全省救援队的负责人。
除了这一设备外,其他还有深水机器人、固定无人机、专业搜救犬等等,让省内不少县市的救援队为之羡慕。去年以来,发动人脉关系和积极争取,不少队员参加了国家、省、市各级的专业培训。
成长———
不理解中毅然前行
8月1日,东阳城东街道一名67岁的老人周某走失。接到群众救援电话后,队员们进行了救援部署。从当地村民得到的消息是,周某往山边去了,但是根据监控发现,老人是往家的相反方向走了。
当天搜寻未果,昨天上午继续出发搜救。一次搜救,接连几天,对他们来说并不奇怪。最多的一次,为了水上救援花了8天时间,且还是农历新年期间。
“很多时候,村民可能会不理解我们的救援方案。”陈晓晗说。今年1月21日,东阳上卢管理处上卢村老人葛某失踪。当地村民一口咬定葛某掉进了池塘,但是根据现场的情况判断,救援队认为葛某是往山上走的。由于村民们百般坚持,无奈之下,救援队只能分成两路,一路留下来,一路往山上搜寻。最终,在山上茅草堆里找到了葛某。
除了市民对救援方法的质疑外,还有对其公益性的质疑。“不少人认为救援队一定很有钱。”陈晓晗说,救援队是非营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,每一次救援活动只有付出,没有工资。
拉赞助、谈合作、搞活动、提升影响力……每一项开支都是精打细算,因为知道每笔钱来得不容易。
“救援一次至少花费1500元,其他还有装备更新、队员保险等等一系列开支,每年的开支至少要四五十万元。”陈晓晗说,今年与东阳市农商银行、红十字会、应急办、林业局、防汛办、司法局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,暂时缓解了经济问题。
升级———
探索“救援+公益”模式
救援他人,也关爱自己
目前,救援队有正式队员65名,志愿者200多名,来自各行各业。成立至今,出勤近百次,包括水上救援、山地救援等,同时经常支援周边县市的搜救行动。
陈晓晗说,随着救援力量日渐稳定和庞大,救援队开始尝试拓展与救援、安全有关的其他领域。从救援到参加国内顶尖救援培训,进校园宣传安全知识等,甚至带着组织队员们参与“五城同创”,用专业设备到悬崖峭壁上清理垃圾等。
为进一步将救援当做公益事业来做大做强,救援队尝试与政府部门合作,如为2015横店国际马拉松比赛、东阳团市委举办的青年毅行等大型活动提供医疗通讯安全保障。
“人道为本,博爱为怀”这是救援队的宗旨。救援他人的同时,不忘关爱自己的战友。据陈晓晗介绍,作为高风险的行业,除了给每一位队员购买保险,今年还成立“互助基金”,基金来源有队友、一些企业的爱心。该基金主要是给予工作中有意外的队员,以及遇上困难的队员近亲家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