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教育部思政司公布了第8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,“浙师大戏曲协会坚守校园20年传播戏曲文化”被评为二等奖。这是该校继“生存训练”、“大学生电影节”、“阿西剧社”、“‘36.5’爱心通道”后,校园文化建设获评的又一个国家级优秀成果。
浙师大校园文化的魅力“源”自何方?他们凭什么接二连三地捧回国家级奖项,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和符号?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,只有两个字:坚守。“36.5”爱心通道坚守了8年;50元在陌生的城市生存15天,大学生生存训练坚守了16年;在校园传播戏曲文化,戏曲协会坚守了20年;用电影浇灌心灵,让电影陪伴成长,大学生电影节坚守了30年;融入阿西人的思考,创作演绎大学生话剧,阿西剧社坚守了38年。
“36.5”:在感恩中接受“爱”的教育
每人每天积蓄1毛钱,一年省下36.5元,当越来越多的“36.5”爱心积蓄汇聚到一起,就可以在西部建一所希望小学。2007年,浙师大行知学院青年志愿者发出“36.5”爱心通道计划倡议,号召大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出一份力。
2012年6月8日,云南省腾冲县芒棒镇树立完小彩旗飘扬,鼓声隆隆,对孩子们来说这是激动、幸福的一天,因为“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希望小学”在这里正式落成,而筑起这所小学的30万元资金正是来自“36.5”爱心通道。
8年来,“36.5”爱心希望通道开拓了“微公益,大爱心;微行动,大力量;微奉献,大责任”的十八字志愿服务育人新理念,将志愿服务与课堂教学、专业学习、专业社团相结合;通过多种渠道的专业指导,大学生奉献爱心的同时收获知识和技能,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会承担社会责任,在感恩和回报社会中接受“爱”的教育。
生存训练:学会了体谅、包容和奉献
有这样一项挑战:给你50元,让你在陌生城市生活15天。不仅如此,你还要尽快找到工作,赚尽可能多的钱,15天后把赚到的钱捐给有需要的人,你可以做到吗?就在7月25日,浙师大的35名大学生赶赴古城西安,挑战这个高难度的任务。而这项挑战已在浙师大举办了16年,历届师生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。
“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,他们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。”教育问题专家、智联招聘人力资源顾问郝建认为,通过生存锻炼可以让大学生接触不同的人群,在不太顺利的求职过程中,他们能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,增强接受挫折的能力,对于将来求职会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期望值,而且在这种磨炼中,能够发扬吃苦耐劳、节约的优良作风,体会到挣钱的不易。
不仅如此,生存训练让这些大学生们学会了体谅、包容和奉献。2000年厦门生存队员将生存余款捐给厦门的贫困大学生;2001年在深圳捐给见义勇为壮烈牺牲的英雄陈仁金的家属;2002年在青岛捐给了中央民族大学的贫困大学生;2003年在上海捐给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龙凤四胞胎;2004年在北京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,捐给了两个来自四川的藏族小姑娘……
16年来,生存训练团队构建了以生存体验、磨砺训练、服务学习、感恩教育并重的大学生培训培养新模式。同时,为了使活动的效果最大化,数次举办由学员自己组团的100余场次10万余观众的“学会生存”报告会,先后到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、浙江理工大学、浙江工商大学、中国计量学院、春晖中学、富阳中学、上虞中学、镇海中学等单位进行生存报告,受到热烈欢迎,真正体现了“培养一批人,带动一批人”的宗旨。
戏曲、电影和话剧:坚守中的力量
1996年,几名师生出于对京剧的热爱,举办了一次小型的京剧联谊会;1986年,几名师大人出于对电影的喜爱,在露天场地播放了第一部电影;1977年,阿西剧社的前身,“师院文工团话剧组”在风雨中蹒跚起步……
20年后,戏曲协会以强烈的文化自觉,让一个大学生票友社团从校园走向社会,从金华黄土地走上央视《一鸣惊人》,成为决赛队伍中唯一的一支高校代表团,进入全国十二强,展示着自己的精彩与魅力。
30年后,在浓厚的电影氛围中,一所没有影视专业的师范大学已培养出数十位影视人才,其中陈育新、何苏六、张光照、陈旭光、陈晓云、陆绍阳、冯冀等在国内影视评论界、创作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,并且已有百余万人次参与了师大电影节的各项活动。
38年后,阿西剧社在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两次摘得最高荣誉“金刺猬奖”,曾经那个不起眼的小剧组已头顶无数光环,成为师大校园文化的领跑者。
这就是坚守的力量,坚守让他们有了沉淀,沉淀铸就了现在的品牌。
20年来,戏曲协会始终坚守“戏曲梦”,坚持开展专业化培训,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会员交流、讲解戏曲知识、唱段排练和身段练习等;举办常态化演出,举办“一校四市京剧演唱会”“戏曲之夜演唱会”“新世纪、新梨园”“梨园情”“师大之夜”“情归悠韵”“五月梨园”“人文师大魅力梁祝”“越国美韵”等一系列戏曲活动;搭建课程化平台,开设《京剧欣赏》、《中国戏曲欣赏与实践》等学习课程,真正实现了戏曲文化“从兴趣梦到文化梦”的传承与传播。
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郑洞天教授曾感慨:“现在的北京电影评论界,活跃着的半壁江山都由浙师大的电影人占据着,这让我很是惊讶。在一个没有设置电影专业的师范院校,在金华这样一个电影氛围并不浓厚的小城市,能出这样的成绩,真让人难以想象……我想,能有这么多电影人从这里不断走出去,这其中很大的功劳源自于你们坚守的电影节,它延续了一种电影精神。”正是在这种电影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,浙师大又有一批学子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电影之路。
阿西亦是如此,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,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。老阿西人、现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著名节目主持人阿宝说,有时为要火车鸣笛声效,剧团成员拎着家用四喇叭录音机跟着火车跑;为了要不同的水声,就拎着录音机在水龙头旁,不断地拧紧拧松,变换角度录不同的水声效果。就是有这种坚守的精神传承,才有了如今阿西剧社演出消息一经传出,门票不到半天就销售一空的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