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21日从永康市财政局获悉,近年来,永康市在抓好“收”、“支”制度改革的同时,大胆探索财政预算管理新方法,在预算编制、政府债务管理、严控编制、优化收支结构和存量资金盘活等方面,摸索出了一套切合本地实际的做法,并收到明显成效。
在财政部2014年度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,永康市从全国1959个县(市)中脱颖而出,以94.2分的成绩排名第11位,位居浙江省第一位。
规范财政预算编制
推进制度化科学化
“完善预算体系、规范预算编制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出发点、立足点和落脚点。”永康市财政局局长施建民坦言,这同时也是推进改革的一大难点。在推行全口径部门预算的过程中,由于涉及部门利益的调整,特别是改革之前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部门,对推行全口径预算编制改革有种种看法和顾虑。
针对这一情况,永康市财政局采用“试点先行,逐步推进”的方法,现已实现部门预算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全覆盖。在此基础上,永康市的公共财政预算到位率稳步提升,预算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。2014年,永康市年初预算公共财政收入38.82亿元,决算数为38.85亿元,到位率达100.07%;年初预算公共财政支出39.25亿元,决算数为40.64亿元,到位率为103.53%。
据介绍,为提高公共财政预算到位率,永康市着重从基础性工作抓起。在制定部门预算经费支出标准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包干管理办法基础上,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标准,实现预算编制规范化、定额化、标准化。预算编制采用“网上编报”的模式进行,通过使用网上编报软件,一方面实时掌握各部门预算编制进度,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;另一方面,及时指导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,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。
优化预算收支结构
保障重点改善民生
“县级财政管理和老百姓持家过日子一样,不仅需要开源节流,更不能任性花钱。”施建民说,近年来,永康市通过提升特色产业、分离发展服务业、打造总部中心、发展第三产业、创新政府转贷资金发展等做法,在促进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收的同时,收入结构也持续得到优化。其中,公共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,从2012年的54.83%提高到2014年的56.15%;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,从2012年的87.63%提高到2014年的91.20%。
优化支出结构方面,永康市在预算安排时坚持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,清理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扶持政策,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。同时,在严格控制“三公”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基础上,重点加大公共基础领域和“三农”、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社会保障等投入力度。其中,2014年,永康市九项重点支出达到30.48亿元,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.01%,同比增长11.91%。
盘活财政存量资金
建立长效监管机制
随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支出力度不断加大,财政紧平衡成为新常态。此外,由于以往预算编制不够细化、民生项目过多过散、基建项目财务竣工决算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许多结余资金“趴在”单位部门及银行账户里。对此,永康市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到2014年底,公共财政年终结余结转率为8.9%,总预算暂付款率为1.72%,总预算暂存款率为4.65%。
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同时,永康市还通过出台一系列财政资金专项管理办法,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,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。2014年以来,全市累计清理上缴各类结余资金2.44亿元,用于新增民生项目;累计清理对外借款约2.4亿元,同时严格控制新增对外借款;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6.59亿元,用于“五水共治”、美丽乡村、平原绿化等建设项目补助。
规范政府债务管理
防范化解财政风险
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政府投资项目紧密相关。对此,永康市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作为债务管理的重中之重。通过对项目的事前管理、事中控制、事后监督,尽可能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。
通过建立政府债务归口管理制度,明确政府债务统一归口财政部门管理,彻底扭转了过去多头举债、分散使用、财政兜底的被动局面。同时,硬化风险预警指标约束,在每年年初时测算当年可用财力和债务风险指标,严格控制负债率、债务率、偿债率三个债务管理指标,使其控制在安全线下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永康市在作出重大决策时,还充分发挥了人大的监督作用。仅2013年,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就否决了9个1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项目,压缩投资20.19亿